逛藥妝店、滑手機廣告,保健品幾乎無所不在。
但你是否也曾想過:「我到底需不需要吃保健品?真的有用嗎?」
這篇文章,讓你一次看懂保健食品的定義、功效與挑選技巧,用簡單、溫和又專業的語氣,帶你掌握最需要知道的保健知識。
保健品是什麼?和藥品有什麼不一樣?
保健品(又稱保健食品、健康補充品)是指能夠輔助維持生理機能、促進健康的產品,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。
📌 根據台灣衛福部定義,保健食品屬於「食品」,需符合一定檢驗標準與標示規範,但不等同藥品,不能誇大療效或治病。
常見的保健品種類包括:
- 維生素與礦物質(如B群、鈣、鐵)
- 植物萃取(如薑黃、人蔘、山藥)
- 功能性蛋白質(如膠原蛋白、蛋白粉)
- 腸道調整類(如益生菌、益生元)
- 預防營養缺乏(如魚油、葉黃素、鋅)
吃保健品真的有用嗎?
這是最多人好奇的問題!
其實,保健品不是萬能,但若選擇得當、搭配正確飲食與生活習慣,是可以幫助補足營養、穩定體質,對日常健康有正向影響的。
📌 舉例來說:
- 長期熬夜或工作壓力大,可能導致B群快速流失,此時補充B群能幫助恢復能量
- 吃蔬果少、腸胃蠕動慢的人,補充益生菌有助於排便順暢
- 年過30膠原蛋白流失,補充小分子膠原蛋白有助維持肌膚彈性
- 3C族長時間用眼,葉黃素成為視力保養的幫手
✅ 關鍵是:挑選適合自己狀況的產品,並持續補充,才會「吃得有感」。
哪些人適合吃保健品?
雖然「食物是最好的營養來源」,但現代生活節奏快、飲食不均衡,以下族群特別適合考慮補充保健品:
- 長期外食、蔬果攝取不足者
- 工作繁忙、熬夜、壓力大者
- 銀髮族、孕婦、術後修復期者
- 運動量大、有營養需求增加者
- 想內外兼顧美麗與健康者
📌 保健品的角色,不是「治病」,而是「補位」。當你還沒生病,但覺得累、卡、慢,就是身體在提醒你該好好照顧了!
挑選保健品的4個小技巧
市面上的保健品琳瑯滿目,該怎麼挑才不踩雷?
🔎 以下是實用選購原則:
1️⃣ 看成分是否清楚標示、來源安心
避免添加過多人工香料、色素、防腐劑
2️⃣ 看劑量是否達到建議攝取標準
像是益生菌每日10億CFU以上、維生素C每日100~500mg 等
3️⃣ 看品牌是否具備檢驗認證或專業研發背景
例如通過SGS、HACCP、ISO、GMP等品質認證
4️⃣ 依照自己的需求來選,不要追流行
別人說有用的不一定適合你,可以諮詢營養師或醫療專業意見
吃保健品會有副作用嗎?
大多數保健品為天然萃取或食品等級原料,相對安全、可長期補充,但仍需注意:
- ❗ 特殊體質(如過敏、腎功能不佳)建議先詢問醫師
- ❗ 服用藥物者(如抗凝血劑、糖尿病藥)應留意交互作用
- ❗ 不建議超過建議攝取量,保健是補充、不是堆疊
結語:保健品不是萬靈丹,但吃對真的有差!
想讓身體維持在好的狀態,日常保養比事後補救更重要。
與其等到身體「出事」才開始看醫生,不如從現在開始,透過:
👉 均衡飲食
👉 良好作息
👉 適度運動
👉 挑選適合自己的保健品
給身體多一點支持、少一點壓力,每天都過得更輕盈有感!